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infantilize”,意为把成年人变成儿童,用来指称这种现象,十分精准。可以译为将成人幼儿化,被动语态则是“被幼儿化”。
 

“走出社区居委会大楼,雨停了。附近的居民聚拢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刚才X书记说,要把石油社区建成幸福小区,你们觉得现在幸福吗?’"

 

 领导同志问。

 

 “大家齐声回答:‘幸福!我们生活得非常好!’‘

 

“我看这里的社区居民真的很幸福,住得好,环境好,服务也好。老百姓感到幸福,这可是当领导最高兴的事,是‘大书记’、‘小书记’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啊。”

 

 “笑声、掌声再次响起。”

 

像这样涉及官民关系的“报道”,在中国报刊上俯拾即是,中国人从小到大看惯了,听顺了。

 

这样一种“齐声回答”和“再次响起”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另一个地方才能看到,这就是幼儿园。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infantilize”,意为把成年人变成儿童,用来指称这种现象,十分精准。可以译为将成人幼儿化,被动语态则是“被幼儿化”。

 

“infantilize”一词在西方社会的流行,和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有关。这种批判指出消费品市场和电视广告用物质追求和享受腐蚀儿童,同时通过画面和文字用单纯的和趣味性的诱导把成年人的心理也儿童化,达到一个单一的目的,即对商品的信任和依赖,根据规定的模式对给定的情景作出反应。

 

根据这种批判去推理,看惯了电视广告的成年人都可能会变得傻乎乎的,其智力和心理会蜕化到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水平。

 

今天传媒业和政治有关的文字,甚至只要是能让人联想到某个政治问题的花絮新闻,都被置于“导向”的监控之下。“导向”这两个字不同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这样暴力性的战争语言,也不同于赤裸裸的说谎,造谣和抵赖,而是和电视商业广告中那种无言的强制和软性的胁迫更相似,充满了软绵绵热乎乎湿溚溚的“亲切”,有时甚至还有一点幽默感。

 

“导向”反映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以监护人(guardian) 身份,视个人为在信息世界中无认知,无行为和无责任能力(或者这三种能力都极其有限)的被监护者(即未成年人),不但对被监护者的信息世界拥有控制权,而 且对他们对这个信息世界的反应也有操纵权,因此不但决定他们只能接触什么,也规定以什么方式接触,以什么方式作出反应,哪怕这种反应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完全 是对一个成年人的智力的贬损和人格的侮辱。

 

这就是国家对个人进行infantilize。被infantilize的个人,即使不是全部或大部,至少也有相当一部分会习惯成自然,跟着信号聚拢,鼓掌,欢笑。

 

被infantilize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央视的春晚;其最极端的形式,莫过于今天的“唱读讲传”。

 

(写于2011年4月) 

话题:



0

推荐

程映虹

程映虹

22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2年 22篇